您的位置: 首页>检察文化

【潢检文苑】《第二十条》:人间烟火抚人心

时间: 2024-03-07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电影《第二十条》在检察干警之间引发了广泛热议与思考。下面,让我们看看潢川检察干警的观影感想。




人间烟火抚人心


第二检察部 钱春卉


一个中年挂职检察官,腰椎间盘突出,工作目标转正,生活一地鸡毛,对儿子的期待就是顺利考入A尖大学……脱去检察制服,他或许也跟普通人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一如影片开头,没来得及换检察制服的韩明,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间,平平无奇。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检察小人物却让民众心中的检察形象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化身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电影源于生活,韩明只是众多检察人员中的一个缩影,但他却向所有检察人发出了的灵魂之问,同样普通平凡的我们,到底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这身检察制服,担负起胸前检徽赋予我们为人民群众寻求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

公平正义,民之所望

苏格拉底曾说过,任何人都不能成为真理的灌输者,因为真理的种子早就在你我心中,它只是在等待被激活,当我们心中的琴弦被拨动,泪水便夺眶而出......


影片结尾,韩明在公开听证会上将近十分钟的发言将剧情推向高潮,使影片得到升华,全程没有灌输什么是真理,没有评判什么是对错、是非、曲直、黑白......因为公平正义自在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这段长达2000余字的陈词振聋发聩的不是检察人慷慨激昂的情绪,不是环环相扣,华丽辞藻的衔接,更不是对权威严密法条背后的案例阐释......那是比太阳还要光辉的公平正义,照亮了潜藏在每个人心中最质朴的公道人心,激活了民众鲜活烟火里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当检察担当与民之所望双向奔赴,心中的真理自会发出时代最强音,告诉我们检察道路的前进方向。

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人们不会真心实意地去追随那些他们认为不值得尊敬的人,以公平正义为追求的检察人员更应该多一份自知与自重。


影片中两瓶1986年的“铁盖”茅台酒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为了让张主任在儿子韩雨辰不道歉的情况下撤案,妻子李茂娟拿出两瓶父亲留给她的86年的茅台酒,让韩明送给张主任,韩明在学校门口等了几个小时,送还是不送?犹豫再三,最终没有送出去。检察人员不是神话故事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世界里,会受到邪风浊流的侵扰、名利的考验,如何不在侵扰和考验中迷失方向,唯有正心修身,坚信正盛邪自怯,把好人生之舵,守好为民之本,使凛然正气充塞于心,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行稳至远。


传承薪火,赓续未来

5岁的聋哑女孩娟娟用稚嫩的文字对检察官写着:“我爸爸是好人”,张贵生的未成年女儿抱着父亲被货车撞扁的头盔,红着双眼问检察官:“对父亲的判决公平吗?”,见义勇为的韩雨辰在母亲被拘留后,心灰意冷,愿意道歉,但还是执着地问着检察官父亲:“爸,我制止霸凌错了吗?”,包括实施校园霸凌的张科,他会怎样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身处的社会?他们都是孩子,也是案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更是我们的未来,而我们,究竟是把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他们手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用司法办案引领社会公正,体现核心价值观,这是办案更大的价值。如果案件办理机械,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会偏离社会公众心中的愿景,势必难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影片“正义虽迟但到”的完满结局让我想起鲁迅先生曾说:“今日若我冷眼旁观,他日亦无人为我摇旗呐喊。”你可以躲在角落里沉默,但是不要嘲笑诋毁比你勇敢的人,因为他们争取到的光明也许会照耀到你。


纵使世事坎坷,好在人间烟火抚人心,愿你我以正义之名,激发正义回响,守望世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