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心中月
潢川县人民检察院 胡飞翔
余幼时家贫,住农村,无以为乐。记忆中那时不多的游戏就只是抓鱼摸虾,还有逮蜈蚣、采草药去街市上换钱。家里唯一一台14寸黑白电视不仅收不到多少频道还经常因为种种原因白屏,所以更多时候我就是搬一张小凳坐在门边,望着前面的池塘和大山发呆,从清晨到日落,日日如此。以至于那时候我所认为的世界就是这小小的环山之间。
农村的孩子普遍不爱学习,恰好班上的老师也在积极拓展副业,无心教书。尤其是我的英语老师,主业开小卖部,副业教书,上课时操着浓浓的口音教我们念:“布啦啦(香蕉)——”以至于后来转学到城里,我自信的回答老师的问题:“I like eat布啦啦”时,老师和同学们哄堂大笑,只有我满眼惊慌、不知所措。
就是在这样一个闭塞、无聊、苦闷的生活里。读书,成了我唯一的乐趣。记得有一次家中的长辈拿出一袋零食和一本大部头,问我选哪个。其实我是真想吃零食啊,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一块钱零花钱,需等到双休日走十几里路到街上买几根辣条和一根冰棒,可想而知那袋零食对我的诱惑。但我还是选择了那本大部头,因为零食一会儿就吃完了,说不定还要被妹妹抢走,唯有那本大部头可以让我反复看上很长时间。当然,那位长辈哈哈大笑后把书和零食都给了我。
巧合的是,那本大部头居然成了影响我一生的书籍。当时那本书已经很破了,封皮和目录还有前后的部分内容都掉光了。书里记载了一个事情,说是上个世纪有一个年轻人不忍国家之羸弱、民众之愚昧,毅然走出家乡只身前往省会长沙寻求救世之道。在那里,这个年轻人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他沉默良久,然后感慨道:这个世界得有多少受苦的人呐。这个年轻人叫毛泽东,那年我10岁,当我读到这的时候,我深受震撼,虽然那个时候我还不确定自己到底为何而感动,或许是为了国殇以及这个年轻人的悲天悯人。那是我第一次从心里产生了两种强烈的渴望,第一个就是想去了解、发现这个世界;第二个就是暗暗发誓自己也要成为一个如此这般的人。
人间事知易行难,就像那不息之长河,虽有东奔大海之志,却流程缓慢,征程多艰。往后的十余年里无论我经历怎么样的痛楚和磨难,都始终记得这些年我在读书时的所思所悟。我愈发感到尘世如潮,人为扁舟,若想不被外界所影响,就要时刻壮大自己的内心。而读书,恰恰是最好的方式。人在读书时会将自己和外界隔绝开来,从心里单独构建一个临时的超然的小世界,宛如明月悬于心间,将贪婪、憎恨、卑鄙、懦弱等负面思想一一驱逐,只剩下心间一股原初之气,或为恬静、或为奋发......不一而足。
我也是在这一刻才明白,书非为功利所读,而是为了正三观、开眼界、存善心。正三观者,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养吾胸中浩然之气;开眼界者,大千世界、气象万千,于方寸间纵观宇内;存善心者,严于律己、兼济天下,心怀怜悯无分大小。我认为凭此三者便可驾扁舟行尘海而不惧也。
那些看过的书、写下的文字终会变成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是一直以来心境的印证,是此刻感悟的记录。在以后无穷岁月里,无论经受怎样的困苦或者磨难,惟愿不忘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