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检察文化

【书香检察】山川四季 书香万里

时间: 2023-05-09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山川四季 书香万里

潢川县人民检察院 严静雯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书可以。蒙曼老师说:“读书不光给你知识,还能帮你感受春花秋月,帮你判断善恶是非。”四季更迭变换,惟书香永存。

看到过一句后劲很大的话,“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走出来。”因为大英博物馆有两万三千多件中国文物,它们有的在战争中被掠夺,有的在社会动荡时期遗落,其中有很多罕见的精美文物,为了方便运输,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每个中国人在陌生的土地上看到自己民族文化瑰宝的沉重复杂的痛心,或许真的会一生难忘。


春天,我读到了甘肃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叶舟的史诗巨著《凉州十八拍》,重峦叠峰、包罗万象、恢弘厚重、荡气回肠,以民国初期的凉州为故事背景,一批心系家国的西北少年为主角,讲述了山河飘摇的时代中,凉州英雄少年们以忠义豪情守护河西大地的故事,把河西走廊的历史、地理、文化融入至跌宕起伏的剧情中。最打动我的是凉州英雄顾山农为了守护河西走廊圣物国宝级文物东汉青铜器“铜奔马”,不惜装疯卖傻众叛亲离,和各方军阀、豪强、恶势力斗智斗勇的悲壮故事。“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是我国被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之一,叶舟老师将其设定为守护河西大地黎明苍生的神圣存在,“得铜马者得天下”,故事中的顾山农为守护文物牺牲了自己的一生,而在故事外,也有同样的国人为了保护民族的文化瑰宝付出了同样的甚至更为惨烈的代价,正如扉页里的一句:“佛凭香火,官凭印,江山凭的是忠义。”守护文物,从来不只是为了文物,而是为了文物背后的天下,苍天之下站着的万民,万民心中的忠与义。它写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一个撼天动地的故事,一种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诠释了凉州这片粗粝血性的大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度,但凉州,总有它的春天。

“公平和正义,不应该只存在于人们的讨论中,最重要的是,要在每一桩个案的判决书中得到回响。”这句话来自罗翔老师的挚交好友法大教授陈碧律师撰写的法律随笔集《正义的回响》,书中陈碧老师以一个专业女律师的视角,解读了近几年的诸多热点案件,尤其是和女性权益相关的,如买妻弑妻、冷暴力、拐卖妇女儿童等等。陈老师笔下专业易懂的法律科普语言,展示了女性的勇气、温情和同理心。她写“江歌案”,死不能复生,自由和生命的代价也无法补偿,但正义到来的那一刻,被害人得到安慰的那一刻,善良得到抚慰的那一刻,活着的人可以擦掉眼泪了。她写“罗伊案”,当有人以一些宏大的理由,将女性排除中自我决定的权利之外,那么他们确实应该大声告诉这个世界,谢谢,这是法律赋予我的权利,不容代劳!为此,值得向永劫挑战。


正如罗翔老师在序言中写到:“它会让你看到法治温情脉脉的一面。”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为它奋斗,而我同意后半句。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句话,法律应该有强大威力,可以无远弗届,可以虽远必诛,但它同时也要有温度,要符合社会大众对最基本道德底线的期待。司法裁判应当守护社会道德底线,弘扬美德义行,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法律有其强大的威慑力和严肃性,但同时,法治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它就像一束光,所照之处,尽是人间阴暗。它可以给予受害者以勇气和力量,使他们敢于直面危难,摆脱恐惧的漩涡,向阳而生。在热烈蓬勃的夏季,我读此书,深刻感受到作为检察干警火与铁般的责任和使命之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秋天意味着什么呢?是明亮的灿黄色融入果树的赤红,柔光洒落在澄澈的湖水上,风扫过树下落叶,秋色把小路拉的绵延,此时此刻,适合摊开一本《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墙是庇护,也是限制。墙的本质注定了墙终将倾颓。吹响自己的号角,你会看到四壁倒塌。”心灰意冷的珍妮特在第一次的屈服后,最终还是选择挣脱牢笼的束缚,离家出走。她的反抗,反抗的是封建礼教,是社会的舆论和压制。她打破了墙的限制,吹响了自己的号角。这是种挣脱束缚挣扎的自由,她坚韧至此,勇敢独立,不屈不服,只为寻找内心更加完整和真实的自我。


“来吃个橘子!”是在这本书里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在这里,橘子是一种命令,一种搪塞,一种规避,一种对治愈的自欺。珍妮特反复剥橘子的动作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橘皮很硬,令人深感挫败,她用尽双手力气,仿佛撬开盔甲,掰开石墙。勇气,并不意味着不害怕,而是感到害怕,仍能迎难而上,直面挫折。罗翔老师说:“勇敢是一个最高级的词汇,是人类最稀缺的美德。当命运之神把你推向关键时刻,希望你能够像你想象中那么勇敢。”皮相无关紧要,才华可以慢慢培养,唯有勇气是毕生依仗。希望我们在慢慢成熟的岁月里,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去看穿世界的真伪,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去感知世界的光面,去全力以赴过好自己的人生。


最后书中说: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围墙倒塌,原来外面还有别的世界,命运还有别的可能。我们接受教导,接受知识,接受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而橘子,从来不是唯一的水果,人生不只有一个答案,正如秋季的余温连绵。

玉树银花,寒冬腊月适合读什么呢?裹着厚棉衣,围坐在炉火旁,展开一本极具烟火气息,热气腾腾的“生活观察日记”--《幸得诸君慰平生》。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路边的花,厨房的菜,猫猫狗狗,庸常市井,都收录在这本珍贵的“生活温柔瞬间”超治愈散文集中。作者的文字极具画面感和生命力,就像偶尔刷到朋友圈里那个最有趣最会讲故事的朋友分享的生活片段。她写“吃货”的快乐:当土豆泥“咚”地掉进胃里,我就踏实了,因为对胃有了一个交代,胃底被砸得神魂颠倒,就像听到一个巨大的好消息。看到没拉窗帘的人家,她说,煎烹炸炒人仰马翻,而窗外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们的幸福多得溢出来,匀给了我。作者就像严肃和沉重事物的天敌,告诉我除了宏大的理想、不确定的未来,我身边永远有具体的、安定的幸福可以拥抱。爱吃的红烧肉、庸俗的游客照,只要赋予它们微小的意义,它就能给我们最温暖的回应和最初的心动。就像作者说:“现在我才明白,是家人、朋友、卖花的大爷、一只捣蛋的猫,那些日复一日的稳定和庸常,让我感到真正的幸福。”饥饿的眼睛将生活的酸甜苦辣烹饪得活色生香,当生活陷入空虚无味的魔咒,就提醒自己把目光从不确定的未来收回当下,感知生活的意义,幸得诸君慰平生,但愿无事常相见。


读书从来都不是增加我的财富,而是丰富我贫瘠的思想。罗曼•罗兰说:“没有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书籍于我,是登山梯、雪中炭、暗室灯、绝渡舟。午后一杯茶,手中一卷书,不惹凡尘事,只在书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