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上午,我们参加了全市反贪案件质量检查一行,从新县县城前往田铺拜访享誉胜名的将军墓。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新县,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诞生之地,鄂、豫、皖中央分局首府。在革命战争年代,产生出80余名将军,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就是其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将军。
说许世友将军具有传奇色彩,一点也不夸张,他8岁出家入少林寺习武8年,后还俗从军,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说许世友将军具有传奇色彩,一点也不过份,他一生戎马横刀,出生入死,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还有他忠于党,热爱人民,紧跟领袖毛泽东,立场坚定,爱憎分明;还有他立誓陪伴老母亲,长眠大别山的忠孝之心,更是感天动地……
沿着新铺就的专线,一路峰回路转,一路思绪浮想。我们来到了将军故里,山间云雾尚未散尽,炊烟已袅袅升起,但见白墙黑瓦,分外明朗;青松翠竹,潺潺小溪,明镜的池塘,人与自然是那么和谐,将军故里显得分外恬静。
沿山间小道拾级而上,许世友将军的坟墓就修筑在故里西侧的半山腰处。时逢将军诞辰100周年,墓旁摆放着南京军区、新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和个人敬献的花篮。整个墓向座北朝南,三面环山,墓顶用花岗岩砌成拱圆形,墓前是一座约二米高的石碑,正面是著名书画家谢某题写的“许世友将军之墓”七个大字,背面是将军的平生简介,但整个墓碑却看不出落款,这座碑究竟是谁立的?
据说当年时任中央军委常委的许世友向中央政府请求:我为革命离乡奋斗一生,生不能尽孝,死后愿葬在母亲脚下,陪伴老人。要求不高,但生为领导干部,政策是不允许的,这下中央可做难了,最后还是主持中央工作的中顾委主任邓小平恩准破例批示了“三个特殊”、“三个不准”,即特殊的人物,特殊的贡献,特殊的照顾。三个不准的内容为:许世友同志去世后不准开追悼会,不准吊唁,不准树碑。
即然中央开了口子,特批为将军土葬,将军生前的好友,为缅怀其丰功伟绩,以个人感情,个人名义,立下了这块石碑,即然没有落款,也分不清责任,如此“无字之碑”又为死后的将军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墓地左右两旁,生长着两棵百年古松,苍劲挺拔,象一双张开的臂膀,庇护着将军的灵墓。传说1985年7月,将军弥留之际,中央政府核批100平方米土地,为许世友将军造墓。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奉命选址,当地质专家来到这里,眼前豁然开朗,但见青山环绕,绿树成荫,更有苍松秀竹,潺潺流水。朝南远望,视野开阔,有五座山头,形同卧虎,呈扇形展开,后背有古松环抱,状如凤翼,好一派卧虎藏龙之气脉,大家禁不住惊叹,毅然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于是南京部队150名官兵悄然开往这里为将军筑墓。1985年农历9月9日,将军在南京仙逝,当运送将军灵柩的军车深夜隆隆地碾过山间小道,鸡不鸣,犬不叫,人无惊语。将军回来了,他不愿意惊扰乡亲们。就这样将军的遗体被安放在近七米深的墓穴里,金丝楠木棺里还随身陪葬了茅台酒和将军生前两把心爱的手枪:一把是在孟良崮战役中缴获敌74师军长张灵甫的;一把是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赠送的那把纯白金打造的手枪。
已是中午时分,山风乍起,我们倾听着松涛,仿佛在诉说着将军的故事,我们抚摸着将军的丰碑,仿佛感触到将军那粗糙生满坚茧的大手,这双大手曾紧握刀枪,打出一片红色江山,这双大手曾力挽狂澜,在动荡年代牢牢地匡扶着革命政权。
此时山中雾气散尽,但见太阳的四周出现了一圈五彩斑爛的光环,我眺望着远处,那披着神奇色彩的一座座山峰,心中暗暗祈祷:大别山,你是革命的圣地,你是英雄的摇篮,大革命时期,你奉献了三十多万英雄儿女,他们的血洒在这片热土上,他们的忠骨长眠在大别山里。
大别山,你用那母亲的胸怀哺育了一代代英雄的儿女;你用那父亲的脊梁,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事业。